
“山东省工人先锋号”是山东省总工会制定下发的以“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为评选内容的荣誉称号,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2016年荣获“山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成立于2006年,教研室老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职业信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本职,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勤勤恳恳,团结进取,孜孜不倦。她们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的重要作用,展现了青年教师的魅力风采。

数字媒体教研室承担了数字媒体、动漫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其中数字媒体专业是学校重点打造的特色专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学校、学院领导对数字媒体教研室高度重视,连续多年给予资金扶持,不断更新其教学设备、改进教学环境。目前,该教研室配有专业的工作室,拥有多套完整的摄录编设备,大型工作站4台,摄影棚1个。教研室五位教师分别承担了数字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网站开发、艺术设计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打造特色教学模式,她们积极探索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共同构建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网上辅助教学、移动客户端辅导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环境。
近年来,数字媒体教研室不断探索、研究适合高职学生教育的教学模式,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媒体教研室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创作为契机,在学生中创新开展了“混合式学习”体验。混合式学习最初多用于企业培训领域,泛指利用各种学习手段相互结合促进学习者学习。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混合式学习含义更加具体化,即为“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结合”。本次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学习体验依托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摄影艺术》等课程进行,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简单模仿制作课堂演示”的惯例,而是为学生设定明确的任务,即完成特定主题微电影的拍摄,采取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实地参与)与在线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支持。本次教学活动分为如下几个步骤进行:提出明确任务,进行脚本创作;分解细化任务,完成人员分工;实施微电影拍摄、剪辑;作品评价(本次评价包括课堂评价和网络评价),修改完善。最终学生创作的微电影《隐形的翅膀》在2014年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获得三等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数字媒体教研室的五位教师在贯彻学院教育理念的同时,还根据自己所教授课程特点,不断探索研究适合自己课程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曹红丽老师在艺术设计相关的课程中探索实践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采用“寓教于理”、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的方法,将很多专业的美学知识点和人生哲理结合起来,将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点简易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游戏穿插进课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完成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技法课中,为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调整课程的结构,增加户外写生课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更好完成了课程知识点的转化。她还带学生探索户外写生课程,为学生举办画展,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大赛,提高创意构思和设计水平。
打造课外实践类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教研室五位教师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探索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校内实训室先后组建了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等多个专业实践小组,并开展了多项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在她们指导下,学生动手完成了学院宣传展板、讲座海报、毕业生纪念册和写真等多项平面设计作品和校园微电影、影视短片、毕业短片等多个影视作品的创作。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教研室五位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参加了多项与专业相关的大赛。她们指导的学生作品在2011年“金王杯”第二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1枚、铜奖2枚和5个优秀奖;自2013年,连续三年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上分获DV短片大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在2015年山东省大学生公益广告比赛中获得影视类二等奖。指导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组织奖”等称号。
数字媒体教研室老师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为其适应社会需求,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本专业毕业生部分被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本科院校专升本录取,也有部门学生毕业后被招聘到了省、市电视台、报社、影视公司等单位。
注重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数字媒体教研室的五名教师一直把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当作两个硬指标严格要求自己,在完成高职学生面授课的同时,也积极通入到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适应开发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新模式,大胆尝试新媒体技术在开发教育中的应用。她们积极响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号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进修,滕欣欣和李霞已顺利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和网络工程师的专业证书,邹建梅和滕欣欣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内访学培训。
在教学中,教研室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突出,年年都能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近年来,教研室教师先后3人次获得省教育工会组织的青年教师课件大赛一等奖,在学校青年教师手写教案大赛中获奖7人次;在说课比赛中获奖3人次;在微课比赛中获奖6人次;在省电大各类教学课件获奖二十余项,其中一等奖十余项。
数字媒体教研室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团队协作申请并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申报各类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其中参与山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项,主持山东省级课题7项;发表各类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专业核心期刊论文6篇,邹建梅老师的论文《基于Moodle的远程教学实践》获得了省高校优秀科研论文三等奖;完成学校网络课程等资源建设十余项,其中,邹建梅老师主讲的网络课程《数字与图像处理》被评为2012年度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
参与学校其他教学工作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数字媒体教研室积极主动响应学校号召,参与学校其他教学工作,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学校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滕欣欣老师申报参与了社区教育项目;邹建梅、郭玲玲、滕欣欣老师参与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中《农村电子商务》等教材的编写。她们还积极申报了学校资源建设及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等项目。参加师德建设相关活动,郭玲玲老师获得师德征文比赛一等奖。
除了协同做好本部门资源建设工作外,五位老师还充分利用专业和教研室资源建设方面的优势,积极帮助其他部门和学院的老师们解决课件制作、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广泛好评。
数字媒体教研室是个团结、进步、充满正能量的集体。在工作中,携手并进,合作完成多项教学、科研任务,共同探索和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相互关心和帮助,真正做到了用心工作、愉快生活。她们五人中大部分都是80后,作为学校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教师队伍,她们在各自岗位上扎实工作、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赞誉。她们在学校的教学团队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她们坚持理想,激情满怀,在三尺讲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她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在电大这片教育沃土上努力书写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学校党委书记刘龙海在表彰会上指出,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获得的“工人先锋号”荣誉,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的荣誉。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既承担了教书工作又要立德树人,对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基层单位工作中做出了示范。希望全体教职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为榜样,结合“两学一做”活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尽责奉献、争创一流,为加快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团队成员介绍

邹建梅,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山东电大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担任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第二教工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被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个人先后获得“全省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办学先进个人”、“省电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标兵”、“省电大三八红旗手”、“省电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滕欣欣,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东电大双师型教师。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并在《现代远距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担任农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成员专科学历教育教材《乡村文化建设》教材副主编。积极参加山东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组织的课件比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

郭玲玲,副教授。山东电大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在《中国成人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厅级、校级课题的研究。主持建设精品课程《网页制作与网站发布》。参加农村和城市社区“两委”成员专科学历教育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农村电子商务》的编写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多次参加手写教案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及微课大赛,并获得厅级、校级一二三等奖。

曹红丽,讲师。讲授《数字色彩》、《美术基础》、《广告创意与实训》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课程。在《中国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双核心刊物上发表3幅油画作品。主持、参与多项省、厅及校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1项省级重点课题,1项厅级课题,1项校级重点课题。参编课题书籍的调研、编写工作。

李霞,讲师。先后获得为优秀辅导员、省电大优秀教师、省电大廉洁勤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讲授动态网页制作、VB程序设计等课程。多次参加手写教案比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及微课大赛,并获得厅级、校级一二三等奖。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并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